2010/5/29 10:39:00 浏览:1027 来源:苏州家教网
日前,央视曝光八条“教育潜规则”,一时成为网上网下热议的话题,这八条一为“免试就近入学”异化为“争相择校”;二是择校费“被自愿”;三是奥数改头换面;四是升学率还在争第一;五是“重点班”改名“创新班”;六是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七是“你的学生我来教”;八是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引得各界人士争相声讨,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不少老师家长的说法,认为“教育潜规则”岂止八条,甚至提出了八条之外的一些“潜规则”,家长们称,已经被这些“潜规则”压得喘不过气来,希望能够早日从中解脱。
潜规则第九条 “隐形”的分数排行榜
张贴在教室墙上的全班同学分数排行榜是多少孩子的噩梦?去年11月,《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不得按照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这张排行榜如今虽然“隐形”了,却依旧顽固地存在着。
明明妈告诉记者,最近半年,她最怕的事情就是老师发短信让上学校网站看班级成绩排名,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孩子,都是一种自尊心的摧残。明明今年要小升初了,这个学期,学校不断的测验考试,然后发排行榜,老师还会不厌其烦地告诉家长,进入全班前十名才有可能进区内的重点中学,排后面的孩子要加紧努力,要不然家长就赶快想别的辙。排行榜虽然不在教室张贴了,但是现在挂在网上,别的年级别的班的人都能看,孩子总挂在最后几名的家长经常感到“无地自容”。
记者了解到,在本市一些学校,尤其是面临升学的年级,“隐形”的分数排行榜以各种形式存在着,有的是老师宣读,有的用投影,成绩排行榜不断向学生们强调着“分数意味着尊重,意味着好工作,意味着金钱,意味着出人头地……” 分数成为悬在他们头顶一把锋利的剑。
潜规则第十条 周末补课“被自愿”
初三学生“小青”在一个教育论坛上发出了疑惑的提问:“现在学校要求我们周末要补课,星期六和星期天两天都上课,而且要交补课费,我们学生没有选择补不补这个课的权利,学校这样算一种怎样的行为?”
据了解,在一些初三面临中考的班级,周末补课并不鲜见,虽然国家教委明文规定不允许学校周末组织实行任何性质的补课或是占用学生正常休息时间的活动,但是各种名目的补课依然很红火。一位老师告诉记者,由于上面有禁令,所以学校也有对策,发一个“自愿者可以在学校上自习”的通知,大家就心知肚明,几乎留住了95%的学生,学生就这样“被自愿补课”了。
这种自愿的背后是应试制度下的无奈,记者看到,有一位高中学生在论坛上给“小青”回帖,一针见血道出其中利害,他说:“补课其实习惯就好了。虽然学校这样做确实也触犯了相关规定,不过兄弟,我劝你还是把心态摆正,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如果你不补课,那么你会跟得上大家的步伐吗?你有权利去休息啊,我想在你坚持和你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学校是不会为难你的,但是你在家休息能安心吗?你只能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受损失的还是自己……”
潜规则第十一条 学校推荐“被暗箱”
今年9月孩子刚上初中的豆豆妈郁闷地告诉记者,在小升初的惨烈竞争中,她的孩子被“潜规则”了。原来豆豆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成绩也一直是数一数二,已经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如果连续三年评上三好学生,那么就有资格优先被重点中学录取,那小升初就不用费劲了。可是最后一学年,豆豆却告诉妈妈:“我们班今年根本没评三好生。”然而,在一个重点中学的面试中,豆豆妈正好碰见了豆豆的同班同学,人家竟然是三年连续三好。这时豆豆妈才恍然大悟,最后一年的三好生名额已经被“暗箱操作”出去了,豆豆妈大为后悔,早知如此,就该在老师身上多下点“工夫”。
家长们都知道,孩子如果评上市级三好生或者优秀干部,在升学时都会起不小的作用,而这种评选除了学生投票,更多掌握在班主任老师的手里,这就是为什么教师节班主任老师收到礼物最多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金钱攻势,一些家长还会动用特权来占据这些名额。
这项“潜规则”也体现在中高考的加分政策上,最近接连曝光教育界丑闻,某校获学校推荐的加分学生竟然全都是当地高官的子女,背后暗箱操作的钱权交易昭然若揭。不少家长抗议,中高考这种纯粹的“智力比拼”正在变成“家庭综合实力”的较量,这种现象严重破坏了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潜规则第十二条 学校“减负”就是家长“加负”
“减负”的呼声在教育界已经呼吁了多年,有人统计,仅仅是教育部出台的“减负令”就有49道之多,然而我们的孩子真的“减负”了吗?几乎每个家长都很清楚,在竞争残酷的应试制度下,学校的“减负”就意味着家长的“加负”。
去年,北京市教委就出台规定对教师布置作业量做了统一要求:“小学一到二年级一般不布置书面作业;三到六年级语文和数学可适量布置书面作业,总量不得超一小时,其他学科一般不布置书面作业。初中各学科书面作业总量一般不得超过1.5小时。高中各学科书面作业总量一般不得超过两小时。当天没有课程的科目不能安排书面家庭作业。”
看上去很美,可实际呢?孩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来来妈告诉记者,完成学校的作业仅仅是孩子“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其他的作业和补习内容还多着呢!有学校老师明确告诉家长,要想在升学考试中更具竞争力,仅掌握学校课本上的知识绝对不够,奥数、英语、作文最好都上补习班。几个补习班下来,孩子的周末时间基本就全占上了,晚上披星戴月回家也是常事。有家长称,越是强调“快乐教育”的学校家长就越累,孩子在学校是快乐了,课都要家长花钱花时间带孩子在外面上。
调查手记
“潜规则” 就是“钱规则”
“教育潜规则”可能还有第十三、十四,乃至更多,一边是教育部门屡屡发布新规,明令禁止;一边是教育顽疾肆意生长,如火如荼,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为什么这些“潜规则”能够长期存在?一位网友的评论一语中的:潜规则便是“钱规则”,当利益主宰教育时,各种唯利是图的教育手段便会层出不穷,即使政令禁令再多,教育机构同样会换汤不换药地换个马甲重新再来。
一位多年从事教育工作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目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择校、奥数、私设重点班、有偿家教等现象,归根结底是中高考应试教育催生的产物,而目前应试教育的根本性转变恰是最难的,并不是国家或者各级各部门不愿意推进素质教育,而是教育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部分形成了一个产业,围绕它形成了各种教辅教材市场、培训市场……教育改革推进起来需要破除一些群体既得利益,因而很难。
学者秦关撰文称:“都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正是这条人造的起跑线,使孩子失去了五彩斑斓的童年。显而易见,从一开始,这条标刻在孩子脚下的起跑线就是一根利益链,它连接急功近利的学校与商人,甚至包括一些教育官员对现代教育的错误理解。”他发出了“彻底打碎这‘八大’及更多‘潜规则’背后的利益链,救救孩子,救救教育!”的急切呼声,这也是无数家长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