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教资讯 苏州

培养孩子的群体意识

2012/6/6 8:55:00 浏览:784 来源:苏州家教网

妙招一:引导宝宝变开朗

  场景一: 

  小英在班上是年纪最小的孩子,而且比较木讷内向。有时候她会被别的同学戏弄,比如总有同学把她的橡皮擦铅笔等文具藏起来,让她找不到。

  妈妈心疼之下,这么教育小英: “以后别理他们了。”“如果别人推你,你就立刻打回来!”慢慢地,那个被欺负的小英变成了一个“欺负人”的小英。如果有人不小心得罪了她,她会一言不发一拳头打过来,小英越来越不受欢迎,越来越孤独。

  事件分析:

  妈妈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应该表扬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好行为”,比如分享,比如适当的礼貌;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应当提示,甚至鼓励孩子“不好的行为”,比如用攻击对方,独自游戏、目中无人等,来处理社交中的问题。

  妈妈帮一帮:

  妈妈可以通过扮演故事之类的方式,教给孩子面对某些常见矛盾或者场景时,相对固定的处理套数。在类似情景发生时,孩子能很快地“脱口而出”。

  比如孩子之间发生争执的时候,可以教给孩子一个简单的三段式:

  1.你刚才……(干了什么,比如拿了我正在玩的机器人,说不跟我玩,对我尖叫了等等)

  2.我觉得……(不高兴,生气,很伤心,等等)

  3.我希望你能够……(把我的机器人还给我,不要再那么说了,向我道歉等等)

  这样既没有指责别人又表明了自己的意见,还指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

  妙招二:教宝宝必要的社交礼仪

  场景二:

  娜娜是个小混血儿,走在大街上经常被不认识的阿姨阿婆拉住,摸摸小脸,夸一句“真是个漂亮的孩子!”娜娜碰到这样的情景,常常就呆在了那里,不知道如何接下去。

  事件分析:

  妈妈要教育孩子必要的社交礼节。我们约定俗成的礼节中其实包含了尊重、理解、友善等等信息,非常有利于增进感情,加深交往。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总是受到大人喜欢和同伴欢迎的。

  妈妈帮一帮:

  妈妈教给娜娜,如果别人夸你漂亮,是因为别人喜欢你,你很可爱。那么你就这么回答“谢谢你,我觉得你也很漂亮!”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被娜娜练得滚瓜烂熟,只要有人夸她,她立刻脱口而出,对方就更加笑得一朵花了。

  妙招三:教宝宝和其他宝宝打交道

  场景三:

  院子里有3个孩子正在玩奥特曼的游戏。4岁的松松也想跟他们一起玩,可明显这3个孩子并不希望多来一个队员。其中一个说:“你不会玩!”妈妈想带松松离开,可是松松舍不得走。

  事件分析:

  那3个孩子的游戏正如火如荼,加入新来的孩子意味着“打扰”。所以他们表现出“排斥,不耐烦”,是很自然的,并不带有成人理解的“羞辱”。只要被拒绝的孩子没有表现出沮丧难过,就说明孩子并没有受到伤害。 如果家长气呼呼地拉开自己的孩子,其实是在把自己的“受挫情绪”强加给孩子。

  对松松来说,他可以选择立刻离开,或者等待机会。一个心理脆弱的孩子的反应才是立刻离开。而选择留下来的孩子,说明他的内心够强大。

  妈妈帮一帮:

  处理孩子交往的矛盾,很多时候,妈妈能提供的最好的帮助就是:只要不至于发生严重的流血事件,如果不是孩子主动要求,不要干预。

  我们来看看松松是怎么办的。松松站在3个男孩中的“头目”身边,不吭声,但在等待加入的机会。过了一会,“大古队长”随手推了他一下:“你,去查一下电脑!看看怪兽在哪里!”松松立刻假装敲键盘,然后汇报说:“怪兽在A地区!”“冲啊……”胜利队队员们,包括松松,都向“A地区”冲了过去……

  如果妈妈当时把松松拉开,孩子将丧失一次多么宝贵的解决社交矛盾的锻炼机会。而坚持留下来,并最终用自己的人际智慧得到了进入集体的机会,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了多么大的鼓励!
  

  妙招四:如何教宝宝分享

  场景四: 

  1岁多的洋洋在小区公园里玩,被邻居小朋友看上了他手里的小车。妈妈要求洋洋“与小朋友们分享”,洋洋不乐意,妈妈好言相劝了半天还是死攥着不撒手,妈妈急了,把小车从洋洋手里抢过来,交到小朋友手上。

  事件分析:

  妈妈认为这是在帮助培养孩子“分享”的好习惯,但儿童心理学发现,3岁以下的孩子“物权”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他们心里会以为,“东西不在我手上,那就不是我的东西了。”

  如果有人一定要你把心爱的钻石戒指送人你会怎样?要求孩子把自己的心头好拿给别人,孩子的感觉是类似的??生气,害怕,不理解。对这个叫做“分享”的游戏,孩子会越来越不喜欢。

  妈妈帮一帮:

  问孩子,“能把这个小车子借给小君玩一下吗?他会很高兴的!”同时跟孩子解释,“他只是暂时借一下,一会儿就还给你,这还是你的小车子。”孩子也许就答应了。看到小君借到玩具后兴高采烈的样子,他能逐渐建立起“分享让朋友高兴我也很高兴”的心理反射。

  但是,如果这个玩具正好也是他当时最心爱的玩具,他的反应就跟妈妈碰到别人要借自己的钻戒一样,”不可以!” 妈妈也只能对小君说抱歉了。


  妙招五:教宝宝如何不被欺负

  场景五:

  2岁半的阿宝所在的小班是个友爱的集体,孩子们都能玩到一块。可最近班里的童童突然变得喜欢咬人掐人,而且还特别喜欢“欺负”平时最好的朋友阿宝。童童咬人的原因一是因为她在出大牙,另外童童的语言发育比较滞后,面对最要好的朋友只好用“咬你一口”来提请好朋友注意“我在这儿呢!”或者“我太喜欢你了!”这样一来同伴小朋友们就遭殃了,阿宝每天都带着童童的牙印和挠痕回家。

  妈妈早就告诉阿宝,”无论如何,你不能动手打人!“忠厚老实的阿宝把这条记得牢牢的,结果总是傻愣愣地站着被小童童掐。

  妈妈后来告诉阿宝,“童童打你,你就跑吧!”可是童童以为那是阿宝在跟她玩呢,两个孩子一个跑一个追,童童追上了,阿宝还是要被挠一下。

  阿宝妈妈再告诉阿宝,“如果童童打你,你就告诉他你不喜欢他这样做!” 可是,事到临头,阿宝结结巴巴的,长长的句子还没说完,就已经被掐得差不多了。

  妈妈帮一帮:

  最后,阿宝妈妈发现了一个秘诀,简单直接,特别有效! “再有人打你,你就尖叫!”这个不难,本来疼痛时阿宝的第一反应也是尖叫,现在也不用动脑筋转弯子,只要叫得更大声就行了!一尖叫,吸引了大人的注意力,他们立刻就能发现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要给孩子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伤害别人,更要保护自己!

关于我们 | 汇款账号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4  苏州家教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753号-16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