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7 10:22:00 浏览:654 来源:苏州家教网
幼儿教育可从多方面采取多形式来进行。本节则更多地根据心理、生理规律,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讨论。新生婴儿很早就显示出不同的气质特征。父母应在保育和保健人员的配合下,早期识别自己孩子的这方面特征,而及时地采取相应措施来克服气质中的弱点和发扬气质中的优点。这应作为早期教育的一部分,但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婴儿的良好发育需要合适和充足的物质营养,而母亲(或替代人)提供的精神营养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母亲和婴儿的紧密接触,不仅使婴儿体验到母亲给予的温暖,并且确认自己是被爱的。这种亲密关系会促进儿童对最初照料人的信任,而为形成牢固的情感依恋及在日后进一步发展自主性和敢于探索世界的安全感等方面奠定基础。婴儿期开始时依恋关系的性质和强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他成年后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所以其意义和作用在早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婴儿从出生后与周围人(一开始主要是母亲)的相互关系中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而这里指的社会当然以家庭为代表。所以家庭是开展幼儿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第一任教师。
婴儿的早期训练,通常是由母亲或其照料人对孩子的大小便排泄进行规则性训练开始的。研究发现,一般在18个月后的孩子,当要求他按指令控制排泄的时间和地点时,可能出现顺从和抗拒的斗争。享有母爱的孩子,所受的这种训练通常进行得比较顺利。这与他们为取悦于母亲而顺从有一定关系。反之,孩子不易接受训练,这与他们从小失去母爱而发生对抗有关。对排便和其他方面的训练,包括行为的训练,所出现的儿童和父母之间顺从、协商和对抗若经常出现就会使这种模式定型化,对未来长幼关系、同事关系等的和谐与否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如果父母是热情和慈爱的,训练又主要靠赞许或爱抚来予以强化,则结局是良好的;如果父母持冷酷、敌视或拒绝的态度,训练主要靠批评、强制和惩罚,则结局差。训练要重复,要持之以恒,正如条件反射的形成一样,需经常强化,否则就将消退。孩子到2岁半或3岁时,应用词的能力有了发展,对大人言语的理解也增加了。
这时大人的言语对儿童行为的调节作用明显发展起来了。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常用好、不好、对和不对等来强化对儿童的调节、控制作用。这时,父母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给予鼓励和支持,而对某些行为则反对或限制。孩子则按照父母的意愿,以至父母的世界观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父母的自私心重,则孩子容易形成利已主义;父母诚实朴素,则孩子也不说谎话和不浪费食品等。由于幼儿具有巨大模仿性的心理特点,所以父母言行举止和思想品德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把孩子的这种模仿行为说成是父母的“写照”是有根据的。在幼儿教育中,父母的榜样始终在起作用。因此,父母本身不仅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而更为重要的是父母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准、加强各方面的修养。
儿童性格形成是通过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父母采取的养育方法来挥。要取得效果,大人间的意见一致十分重要。有时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父亲要严格管教,而妈妈、奶奶出来保护,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前发生争执。这样的管教必然无效,而且容易使孩子利用家中矛盾来达到自身的满足,甚至成为家中不和的根源。以上现象在独生子女家庭最为明显。所以,独生子女的主要问题来自大人的教育不当,而这又与大人自身对子女的养育观念和期望有关。由于近年来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的实施,该问题已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