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教资讯 苏州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价值观之痛

2010/12/9 10:30:00 浏览:970 来源:苏州家教网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然而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造成的严重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痛之一:学校应试教育成了

  家庭教育主要内容

  今年5月15日,全国妇联在京发布《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当问到“您的家庭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时,受访者选择集中度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子女家庭教育咨询”,无论受访者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概莫能外。此前,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时,专家们在全国妇联组织的座谈中也不约而同地指出,纲要缺少家庭教育的科学系统规划设计,仅将家庭教育纳入“学前教育”,显然远远不够。

  家庭教育是当前困扰家长们最大的问题,同时又没有得到国家应有的重视。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家庭教育普遍重智轻德,价值观已经出现扭曲。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每天帮孩子完成功课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上海市民沈女士总结了家庭教育的五字诀:“我们做,她记”;或是“我们说,她写”。当记者问到亲子相处时一般干什么时,沈女士毫不犹豫地回答:想方设法让孩子学会学校要求的东西。

  随着教育部门的三令五申,从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虽然表面上的书面作业取消了,但摇身一变成了仍然与应试有关的“任务”,家庭成了孩子的第二课堂。应付学校之后,家长也无暇再考虑应该如何进行属于自己的亲子教育,更何况,不少父母因为繁重的工作也没有多少属于自己和孩子的“课余时间”。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金琰指出,应试教育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时光,而本应该是既轻松又有效的家庭教育又严重缺失,致使孩子在儿童时期无法快乐。

  不少父母忙于为孩子创造所谓良好的教育条件,如何能让孩子进名幼儿园、名校成为家长们的烦恼。在他们看来,父母为孩子教育所要做的就是“领进门”,而进门后自己就可放手了。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桑标告诉记者,家庭教育不能简单地用名幼儿园代替,不少孩子在幼儿园里是学生,回家变宠儿。

  痛之二:道德价值观教育

  从“只说不做”到“只字不提”

  家庭教育需要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放在首位,这是一个常识,更是中国数千年传承的家教传统,孝文化、君子文化便是这一传统结出的硕果。但今天似乎并非如此。天津市曾进行一项7~14岁儿童家庭教育调查,当列出健康、安全、学习成绩、品德、自理能力、兴趣爱好、交友、吃、穿等9项指标要求家长回答“您平时最关心孩子什么”(选其中三项)时,有87.2%的父母选择“学习成绩”,为第一位;而最关心孩子“品德”的比此低25.4个百分点。当进一步要求家长对所选三项内容按重要程度排序时,将品德摆在第一位的仅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8.1%。

  上海宝山区一小学曾设计课外活动,名为“教爸爸妈妈做环保”,如制作纸篓取代塑料垃圾袋等。但最终发现,许多父母并不支持孩子的环保建议。班主任王琴说,父母希望的是孩子一心读好书,家里的事都是家长管的。

  许多家长嘴上教授孩子大道理,但能以身作则的很少,“大人的事小孩别管”成了默认的理由。“会说不会做”成为家庭教育的一大特征。

  上海市民信箱网上调查平台曾对2300位市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你是否会主动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时,32%的市民给予肯定的答复,63%的市民选择“看情况而定”,5%的市民明确表示“不会”帮助。如果大部分市民都是“看情况”来对待陌生人的话,又怎样教育孩子助人为乐?

  不知何时起,诸如“助人为乐”等传统礼教已经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在家庭教育中越来越不被重视,甚至只字不提。半月谈记者从不少中小学教师那里了解到,像“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等传统价值观在家庭教育里越发罕见,有些家长甚至主动告诉班主任,只要孩子读书好,别的什么都可以不管。更有学生私下说,父母叮嘱孩子遇见倒在地上的人别去搀扶,不然会惹麻烦。

  王琴告诉记者,一次上课讲到成语“精忠报国”,便引发出了岳母刺字的故事,于是王琴便问,爸爸妈妈有没有和大家讲过长大了要报效祖国啊,讲过的请举手,结果令她惊讶是,有近一半的孩子没有举手。

  在价值取向上,有的父母把捞取实惠作为个人的道德准则。有人曾对一所小学的学生进行了一次特殊“考试”,要求学生填写父母在家庭日常谈话最多、关心最多的问题。结果在部分学生的答案中,最受父母“宠爱”的一是关系,二是送礼,三是金钱。难怪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在回答“你最喜欢什么,羡慕什么,追求什么”的问题时,毫不隐讳地说“最喜欢的是钱,最羡慕的是吃好穿好、能走后门,追求的是有钱有权”。

  痛之三:

  “狼性教育”让孩子缺乏爱心

  在社会主义市场和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从小培养孩子的能力,让其今后在社会上有竞争力,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点。但不少家长片面地把爱心和竞争力对立起来,在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

  一些家长、学校和教育者赞同甚至实施“狼性教育”,即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要对孩子们进行“狼”的教育,而不应是“羊”的教育。上海儿童健康基金会儿童心理工作室主任吴亦君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她曾接触一个在打骂中长大的高二学生,孩子最大的愿望竟然就是希望自己快点长高长壮,可以对一直责打自己的父亲还以颜色,考试故意考砸、家里故意捣乱,看着父母焦急生气就会产生快感。

  吴亦君分析,实施“狼性教育”有两种情况,一是父母本身难以控制住情绪,加之“棒下出孝子”等观念,因而对孩子万般严苛,教育方法也过于激进。二是受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一味培养孩子的竞争观念,最终造成孩子缺乏爱心,甚至导致性格的扭曲。

  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忠心表示,狼的本性是凶残的,是通过掠夺占有的,“狼性教育”如果是为了适应竞争,这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肤浅认识。狼性教育的实质是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少年儿童的父母对社会上非正常的人际关系和不良社会状态存有不满情绪,以至于对个人和家庭之外的一切都失去信心和责任心。加之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存在,更使一些人个体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淡化,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对自己、对家庭有利的事就做,无利的事不做。一些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参加劳动,在社会上参加公益活动抱不支持态度,教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公共秩序、公共规则置之不顾,我行我素等等。这种不负责任的社会观助长了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

  吴亦君认为,社会因素是导致孩子缺乏爱心的原因之一,但家长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让孩子明白今后具有竞争力和富有爱心绝不相悖。

  应该看到,当前家庭教育中道德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是和整个社会、时代的道德价值观的变化息息相关的。转型期的中国,传统道德体系面临挑战,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道德体系尚未建立,道德价值的失范成为现实中的普遍困境。面对“拿什么教给你,我的孩子”的问题,许多家长十分困惑:拿什么正面的成才观、成功观向孩子解释现实生活?显然,要彻底解决家庭教育中的价值观扭曲问题,尚有待于全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重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和家庭教育的直接责任人,家长们应当行动起来,从自我道德重建出发,为下一代成长负起应有的责任。

关于我们 | 汇款账号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4  苏州家教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753号-16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